传染病预防知识
春季传染病知识
春季冷暖空气交汇,天气多变忽冷忽热,适宜多种病原微生物孳生繁殖。呼吸道的抵抗力降低,加之外出踏青旅游的人员增多,若不注意保养,很容易患上传染病。每年春天,各大医院的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门诊往往人满为患,有人因此把春季戏称为“多病之春”。为此,传染病专家提醒人们,春季是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好发季节,大家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既不要盲目恐慌,又不能掉以轻心,要注意采取积极预防、综合控制的措施,御病原于身体之外。春季主要有2种传染病,即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
春季容易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4种:
麻疹:原本是由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传染病,是一种发热伴出疹性的疾病,但因儿童普遍接种过麻疹疫苗,因此目前成人麻疹病例较多。此病在发热同时伴有呼吸道的其他症状,如咳嗽、流涕、打喷嚏、眼睛发红且分泌物增多等,在发热的第4天左右,从耳后、发根处出疹,随后波及到全身。麻疹本身并不可怕,但此病可以合并肺炎、喉炎、脑炎和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如发生在小儿身上可危及生命。成人麻疹的症状比较严重,但预后较好,并发症相对较少。
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全身多种腺体的疾病,临床上可见腮腺炎、颌下腺炎、睾丸炎以及胰腺炎等。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该病传染源,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侵入健康人体的口腔、鼻腔黏膜后大量繁殖,然后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到达腮腺使腮腺产生病变;另一途径是病毒经腮腺管口直接侵犯腮腺而发病。因此,呼入含有腮腺炎病毒的空气飞沫或接触了流腮患者最近使用过的食物、餐具、玩具等均可染病。流腮患者的突出表现就是发热和耳下肿痛。该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但对流腮缺乏抵抗力的成人也可染病。由于腮腺炎病毒能够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如防护不当可造成局部流行,尤其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如幼儿园、学校、军营等。此病发病时除发热外,还伴有局部腺体的肿胀与疼痛,小儿还可合并脑膜炎,成人多发生胰腺炎和睾丸炎。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此病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传染源为病人或带菌者,患病人群以15岁以下青少年和儿童居多,6个月至2岁小孩患病率最高。脑膜炎双球菌常隐藏于患者和带菌者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喷嚏、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进入人体呼吸道引起感染。这种病原菌目前已知至少有A、B、C、D等13个血清群。在我国,90%以上的流脑病例是由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脑一般2~3月份为高发季节,可出现地方性流行,经常有散发病例的出现。流脑的潜伏期是1~10天,一般为2~3天。该病一般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患者通过咳嗽、说话、打喷嚏等方式将带有病毒的飞沫排入空气中,当抵抗力低下的人吸入了带有病毒的空气,就可能被感染。另外,风疹患者粪便及尿中排除的病毒可污染食具、衣物、用品等发生接触感染。潜伏期一般为14天~21天,平均18天。其主要表现是在发病前1~2天内可有低热、头疼、厌食、倦怠、咽痛、咳嗽、喷嚏等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在发热的第一天或第二天出现皮疹,一天内皮疹从面部开始,按躯干、四肢的顺序迅速遍及全身,但手掌、足底大多没有皮疹。
春季容易流行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有6种:
细菌性痢疾:这是天气转暖时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是进食不洁食品后感染痢疾杆菌所致。病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粪便排出,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手、生活接触、被污染食物或水源,或借苍蝇等方式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大便下坠感,可伴随恶心、呕吐、口干、浑身无力等表现。
食物中毒:春季来临,气温逐渐回升,细菌易繁殖,外出旅游的流动人口大量增加,餐饮业超负荷运行,给疾病的传播造成可乘之机,人群吃进了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均可发病。潜伏期短,一般为数小时至2天,最短为1小时。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低热或高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水样便),严重者可引起脱水、血压下降、酸中毒,甚至休克。病情的轻重与摄入的细菌数量以及人体防御功能等因素有关,故同餐人群可集体发病。
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进食含有霍乱弧菌的不洁饮食后感染发病。病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救治,可死于多器官衰竭,且传播快,可大规模流行。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本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为3小时至7天,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腹泻和呕吐,吐泻物可以表现为米泔水样,一般无腹痛、无发热,严重者可发生失水性休克、皮肤干皱、口渴唇干。
急性肠炎:“拉肚子”在生活中极为常见。急性肠炎就是“拉肚子”中最常见的疾病。一旦人们暴饮暴食,进食腐败、污染的食物,经常发生的就是急性肠炎。多由细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致,其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
伤寒:进食含有伤寒杆菌的不洁食物后发病。潜伏期10天左右,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48小时,而水源性暴发流行时间可长达30天。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皮疹、精神抑郁等。传染源为病人及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开始可从粪便排菌,从病程第1周末开始从尿排菌,故整个病程中均有传染性,尤以病程的2~4周内传染性最大。伤寒杆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尿排出后,通过污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蟑螂等媒介而传播。
甲型肝炎:进食含有甲型肝炎病毒的食品1月左右后发病,病毒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他们从粪便中排出的大量病毒会污染水源、食物及周围环境,正常人群一旦接触这些污染物,就可能导致发病。潜伏期大约为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多数病人起病时类似感冒或胃病,有发热、怕冷、疲乏无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厌油等现象。一般患者几日后会退烧,但尿色渐深,出现眼黄、皮肤黄疸,肝区疼痛等,此时肝功异常(转氨酶高达几百、甚至几千单位,胆红素明显升高)、肝脾肿大。
夏季传染病知识:
夏天蚊子、老鼠、苍蝇等是很多的,所以,这些动物传播的疾病是很常见的,比如:登革热、黄热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血丝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肺结核等。
夏天气温高,食品容易被蚊虫叮,而且容易腐败,因此肠胃道传染病也很常见,比如:霍乱、伤寒、副伤寒、菌痢、甲型肝炎、戊型肝炎、阿米巴痢疾等
。
夏天天气炎热,人们贪凉,所以在河水、湖水中的病原体,也可能引起传染病的爆发,比如血吸虫病。
其他的还有:麻疹、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乙型肝炎、狂犬病等。
预防这类传染病主要注意卫生,特别是注意饮食卫生,不在卫生状况不好的地方用餐,在家中餐具注意消毒。特别是吃凉拌食品一定得注意。
秋季传染病知识
秋季常见的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1.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痢疾等。这类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吃进走后发病。
2.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军团菌病、肺结核病等。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细菌和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3.常见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虱子、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是“叮咬传播”的传染病,昆虫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同时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因为秋季处于夏季和冬季之间,所以夏季和冬季的传染病都有可能在秋季发生,请大家不要麻痹大意。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细菌性(阿米疮痢疾)痢疾、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因为秋季天气仍然炎热,各种细菌、病毒性仍处于旺盛生长繁殖期,食物、水源、环境仍然容易受到传染,所以疾病仍容易发生与流行。病媒生物如苍蝇、蚊子、蟑螂等在秋季繁殖频繁,它们携带各种病源体传染食物、水源、环境。
1、要搞好室内卫生,搞好粪便管理,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四害;
2、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五要”、“七不要”。(即“五要”即要按时作息;要睡前刷牙;要饭前、便后洗手;要勤洗澡洗衣服;要勤剪指甲勤理发。“七不要”即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物;不吸烟吸毒;不喝生水;不食不洁食品;不用公共毛巾和未消毒杯碗、筷。)
3、肠道传染病的普通症状,起病急,腹痛,腹泻,排稀便一天可达十次以上,继之脓血便,偶尔伴有轻度发热,四肢无力。严重的有恶心、呕吐、脱水等症状。
4、搞好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吃苍蝇、蟑螂等叮爬过的食物,碗、筷等餐具要严格消毒,传染病人和带菌者要暂时调离饮食服务工作岗位。
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发现病人或可疑病人,要及时向医务室报告,做到早隔离、早治疗。
冬季传染病知识
冬季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冬季是麻疹、流脑等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大多数冬季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传播。
冬季如何预防传染病?最基本的就是增加自身免疫能力,多锻炼,出门带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从口、鼻腔吸入。还可以打增加免疫能力药。
首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净化室内环境、保持空气清新。应每天定时开窗户适度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入室内。身边、家中有病人时,可用食醋熏蒸房间,必要时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进行喷雾消毒或直接使用消毒器械消毒。
其次,要保证饮食营养,补充水分,多吃绿色蔬菜,适当补充维生素的摄入。适度锻炼,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加快人体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强对气候环境适应能力,对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十分重要。
第三,讲究个人卫生,做好个人防护。传染病流行期间应勤洗手,尽量少去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尤其是老人、儿童和孕妇、久病患者。同时,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接种流感、肺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